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帮助学生了解陕西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取得的成效。2023年8月16日,9999js金沙老品牌赵海霞副教授带领“探寻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思政教育专项实践队一行15人赴宝鸡市城关镇六营村开展实践研学,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人教科,区文化和旅游局、城关镇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参加了本次研学活动。
凤翔泥塑是凤翔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做泥塑也称“耍泥活儿”。其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而拥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美称的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位于凤翔城区东南3公里处,因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率领的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六营村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以非遗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带动非遗传承,将泥塑融入产业、融入生活,并在近年不断改进工艺、推陈出新、升级包装,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小泥塑大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实践队首先来到六营泥塑村艺博园参观学习,在凤翔泥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锦伟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凤翔泥塑传承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价值。凤翔泥塑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其饱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满足着人们日常生活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数十代的传承中,凤翔泥塑也汲取了当地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艺术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随后,实践队进入艺博园的泥塑工艺车间参观,传承人胡锦伟向大家详细介绍凤翔泥塑制作工艺,分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等多个环节,艺人采用模具定型,以黑墨勾线,涂绘大红、大绿和黄色,最终产出的泥塑产品主要为泥玩具(十二生肖等)、挂片(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等)、立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等品类。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精美,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队员们通过现场观察凤翔泥塑的制备工艺与色彩成形,感受泥塑艺术的质朴豪放和粗中有细,体会民间艺人热爱劳动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实践队来到新落成的六营泥塑体验园,在传承人胡锦伟的带领下,参观体验了泥塑制作流程。实践队员张飞扬同学在亲身体验泥塑制作后体会颇深,他讲道:“捏泥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泥土中加入了许多纤维物质,变得非常粘,需要掌握卷边等技巧和正确的发力方式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件看似轻松的捏泥工作实际上需要在细节上用心用力。”
最后,实践队一行在六营泥塑体验园参与座谈会,就泥塑村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泥塑艺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座谈伊始,凤翔区文旅局副局长白军亮对实践队师生表示热烈欢迎,赵海霞副教授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新明就凤翔泥塑的基本情况、发展特色等进行介绍,青年传承人韩建斌、胡锦伟分别讲述了新时代凤翔泥塑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故事。随后,实践队员们就泥塑艺人的基本情况、凤翔泥塑传承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境等方面,与泥塑艺人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老师们均耐心地向同学们一一解答,并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方式来使泥塑文化走向校园,令青年学子加入到凤翔泥塑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中,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深刻感受到凤翔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纷纷表示要勇担时代重任,加入凤翔泥塑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胡陈宇帆
文字:杨京翰
审核: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