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书小组举行第四期读书会

时间:2025-03-27 浏览量:

2025年3月24日下午,9999js金沙老品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书小组第四期读书会在9999js金沙老品牌208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王心彤同学担任主持,读书小组全体成员参加,聂阳、齐承水两位教师全程指导。本次读书活动紧扣“深读原著·解码原理·回应现实”的核心理念,设置学术汇报、自由提问与主题研讨三大环节,引导师生共同探讨经典著作在当代社会的实践坐标与思想光芒。

会议伊始,小组成员分别就《〈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的相关内容进行读书汇报。黄奕采同学将理论触角延伸至学科思政的场域,揭示了《序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根源在于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制约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解释、辩护和批判等功能,本质体现为对矛盾的认识与克服。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须立足唯物史观,强化意识形态批判,掌握话语权,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成为连接信仰与现实的桥梁,最终推动社会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沈守涛同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主线,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核心路径与战略方向。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并非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要在扎根中国现实、回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同时他还强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吴倩同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资本对劳动时间的隐蔽剥削机制,并提出了破解时间异化的实践路径,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广泛讨论。吴倩指出,技术驱动的时间控制与空间扩张加剧了劳动者的生命时间异化,而数字景观的娱乐至死现象则进一步消解了个体时间主权。对此,需要加强平台监管与数据共享,以技术赋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变革生产关系,构建“数字社会主义时间范式”,推动公平时间分配与自由时间的创造性回归。吴倩同学的汇报不仅构建了数字时代时间剥削的理论分析框架,更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当代技术社会紧密结合,为理解平台经济、零工劳动等新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李白芸同学从经典文本出发,结合中国实践,系统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创新。她指出,《序言》通过“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型和“两个决不会”论断,将社会结构解析为“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动态系统,使唯物史观从哲学思辨升华为社会变革的科学分析工具。紧接着,她在阐释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三重路径。她强调,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立足实践、破除教条,中国化路径在未来一定可以为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动态范式参考。汇报尾声,李白芸总结道,《序言》的唯物史观不仅是“解释世界”的钥匙,更是“改变世界”的行动纲领。

汇报结束后,聂阳、齐承水两位老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点评。聂阳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汇报“立足经典文本、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研究视野,特别指出中国化唯物史观“多维矛盾分析”的创新性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齐承水老师则从学术史角度补充道,唯物史观的精准化阐释不仅需要理论自觉,更需在技术革命、生态治理等新领域拓展实践维度。随后,读书小组成员围绕“经典理论如何回应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共同富裕的唯物史观根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既有对文本细节的考辨,也有对现实命题的思辨。

本次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汇报-点评-互动”的立体化研讨模式,深化了成员对《序言》中唯物史观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系统性理解。活动不仅搭建起“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的深度对话平台,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读常新”的时代生命力。期待未来有更多同学加入读书行列,在经典文本的深耕中汲取智慧,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探索真知,共同书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与创新的青春篇章。

文字:谢琳、张宇

图片:张宇、王心彤

审核:耿云辉

上一条:音符飘飞农场间,爱心传递伴特需——9999js金沙老品牌联合软件学院、教育实验学院志愿助力“艺术无残缺”星光音乐会

下一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做客金沙官网翱翔灵犀学术殿堂